【破产实务】破产就是逃债吗?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15-12-07 | 586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者:刘洋  来源:公司清算与破产律师网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前不久,笔者代理委托人(债权人)到浙江省某市中级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清算。该院立案庭负责立案的法官获悉笔者的来意后,有点不知所措,因为该院已经好几年都没有收到破产申请了。

 

笔者忍不住好奇的问道: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该市难道就没有企业倒闭?

    

该法官竟振振有词的回答:企业倒闭就说明没有财产了,申请破产有什么意义?!

    

笔者不甘心,坚持要求该法院接收破产申请材料,立案庭法官见笔者坚持,又提出该院受理立案需先经业务审判庭同意,把笔者晾到了一边。过了许久,该院主管破产业务的民二庭一位法官接待了笔者,其开口就质问:你知道申请破产的后果吗?一旦债务人破产,你们可就什么指望都没有了!如果被宣告破产,债务人就彻底解脱了,你们这样做就是在帮助债务人逃债呀!这些话出自一位中级法院法官之口,实在令笔者茅塞顿开,想不到法官对破产制度都存在如此深的误解!

    

破产制度是债务人在经济上发生困难,无法以其清偿能力对全部债权人债权进行清偿的情形下,为解决这种困难状况,通过法律途径强制将债务人的全部财产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变价及公平分配,以使全部债权人满足其债权为目的的法律制度。

    

破产制度在国外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时期。但是,直到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的颁布,我国才结束了没有破产法的历史。2006年,我国参照国外立法例正式颁布了《企业破产法》。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破产立法和实施状况都实难令人满意。破产制度在我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有各方面的因素,其中,不正确的破产观念对破产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力。

    

破产真的是在帮助债务人逃债吗?在此,笔者想从制度层面和现实层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以帮助大家正确理解破产制度。

    

一、制度层面

    

我国《企业破产法》设有一系列保障债权人的机制,确保债务人不会通过破产程序而“逃债”,主要有:

    

1、严格的破产准入门槛。

    

企业法人只有在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其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情况下,法院才可能宣告债务人破产。当然,对于债务人是否符合破产条件,法院也会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债务人伪造债务,企图通过破产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法院将会不会受理或驳回破产申请。

    

2、赋予管理人部分“特权”,防止债务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法院在裁定受理破产申请后,将会同时指定专业的破产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在破产程序中,管理人既接受法院的指导,又要接受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它不仅要清理债务人的资产,还要编制财产分配方案。可见,管理人的地位非常重要的。

  

(1)撤销债务人的不当财产处分行为。


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的下列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予以撤销:无偿转让财产的;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放弃债权的。

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债务人有“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情形,仍对个别债务人进行清偿的,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予以撤销。

    

(2)债务人的部分行为无效。

    

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下列行为无效: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的;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的。

  

(3)追缴股东出资

  

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的出资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管理人应当要求出资人缴纳所认缴的出资,而不受出资期限的限制。也就是说,即使在法院受理破产时,债务人股东的出资期限尚未届满,仍应立即缴付全部出资,以作为破产财产分配给债权人。

    

(4)追回董监高财产

    

债务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权从企业获取的非正常收入和侵占的企业财产,管理人应当追加。

  

3、追究破产企业有关人员的责任

 

(1)企业董监高违反忠实义务、勤勉义务,致使所有企业破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有上述情形的人员产,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企业的董监高。

    

(2)债务人(故意或重大过失)有以下行为(1)实施可撤销行为(2)隐匿、转移财产、虚构债务或承认不真实的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破产法在制度设计上,一方面将不符合破产条件的债务人企业排除出去,另一方面,通过赋予破产管理人部分“特权”,以破解债务人逃避债务或转移资产的不法企图,甚至追究债务人有关人员的责任,最终确保债务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

    

二、现实层面


自2007年6月新破产法实施以来,破产案件数量并没有像预想的一样上升,反而从2000年的每年1万余件逐年减少至每年七八千件、三四千件,直到去年的1千余件。这一数据说明我国不需要破产制度吗?恰恰相反,破产制度是成熟市场经济的标志,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中,企业生生死死、进进出出,本着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企业登记主管部门发布的信息的来看,每年因各种原因被责令关闭、吊销的企业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而且是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符合破产条件的,其本应通过破产程序合法退出市场,但最终却是以关门、跑路来逃避责任,僵尸企业越来越多,严重妨碍正常的市场管理秩序,债权人的利益也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对于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法人,如果法律不允许其破产,只会纵容债务人逃避债务,最终也将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相反,如果能引导合乎条件的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则既可以规范、畅通企业的退出渠道,又可以确保债权人得到公平的受偿机会。








| 点击排行
| 最新发布